금오신화중 남염부주지 2002/08/31 630

南炎浮洲志
金時習
成化初, 慶州有朴生者, 以儒業自勉. 常補大學館, 不得登一試, 常怏怏有憾, 而意氣高邁, 見勢不屈, 人以爲驕俠. 然對人接話, 淳愿慤厚, 一鄕稱之.
生嘗疑浮屠巫覡鬼神之說, 猶豫未決, 旣而質之中庸, 參之易辭, 自負不疑. 而以淳厚, 故與浮屠交, 如韓之顚, 柳之巽者, 不過二三人. 浮屠亦以文士交, 如遠之宗雷, 遁之王謝, 爲莫逆友.
一日, 因浮屠, 問天堂地獄之說, 復疑云: “天地一陰陽耳. 那有天地之外, 更有天地? 必詖辭也.” 問之浮屠, 浮屠亦不能決答, 而以罪福響應之說答之, 生亦不能心服也.
常著一理論, 以自警, 蓋不爲他岐所惑.
其略曰: “常聞天下之理, 一而已矣. 一者何? 無二致也. 理者何? 性而已矣. 性者何? 天之所命也. 天以陰陽五行, 化生萬物, 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 所謂理者, 於日用事物上, 各有條理, 語父子則極其親, 語君臣則極其義, 以至夫婦長幼, 莫不各有當行之路, 是則所謂道而理之具於吾心者也. 循其理, 則無適而不安, 逆其理而拂性, 則菑逮. 窮理盡性, 究此者也. 格物致知, 格此者也. 蓋人之生, 莫不有是心, 亦莫不具是性, 而天下之物, 亦莫不有是理. 以心之虛靈, 循性之固然, 卽物而窮理, 因事而推源, 以求至乎其極, 則天下之理, 無不著現明顯, 而理之至極者, 莫不森於方寸之內矣. 以是而推之, 天下國家, 無不包括, 無不該合, 參諸天地而不悖, 質諸鬼神而不惑, 歷之古今而不墜, 儒者之事, 止於此而已矣. 天下豈有二理哉? 彼異端之說, 吾不足信也.”
一日, 於所居室中, 夜挑燈讀易, 支枕假寐, 忽到一國, 乃洋海中一島嶼也. 其地無草木沙礫, 所履非銅則鐵也. 晝則烈焰亘天, 大地融冶, 夜則凄風自西, 砭人肌骨, 吒波不勝. 又有鐵崖如城, 緣于海濱, 只有一鐵門, 宏壯, 關鍵甚固. 守門者, 喙牙獰惡, 執戈鎚以防外物. 其中居民, 以鐵爲室, 晝則焦爛, 夜則凍烈, 唯朝暮蠢蠢, 似有笑語之狀, 而亦不甚苦也. 生驚愕逡巡, 守門者喚之. 生遑遽不能違命, 踧踖而進.
守門者, 竪戈而問曰: “子何如人也?”
生慄且答曰: “某國某土某, 一介迂儒, 干冒靈官, 罪當寬宥, 法當矜恕!”
拜伏再三, 且謝搪突([扌+突]).
守門者曰: “爲儒者, 當逢威不屈, 何磬折之如是? 吾儕欲見識理君子久矣. 我王亦欲見如君者, 以一語傳白于東方. 少坐! 吾將告子于王.”
言訖, 趨蹌而入, 俄然出語曰: “王欲延子於便殿! 子當以訏言對, 不可以威厲諱, 使我國人民, 得聞大道之要!”
有黑衣白衣二童, 手把文卷而出, 一黑質靑字, 一白質朱字, 張于生之左右以示之. 生見朱字, 有名姓, 曰: “現住某國朴某, 今生無罪, 當不爲此國民.”
生問曰: “示不肖以文卷, 何也?”
童曰: “黑質者, 惡簿也. 白質者, 善簿也. 在善簿者, 王當以聘士禮迎之, 在惡簿者, 雖不加罪, 以民隸例勑之. 王若見生, 禮當詳悉.”
言訖, 持簿而入. 須臾飆輪寶車, 上施蓮座, 嬌童彩女, 執拂擎盖, 武隸邏卒, 揮戈喝道. 生擧首望之, 前有鐵城三重, 宮闕嶔峩, 在金山之下, 火炎漲天, 融融勃勃. 顧視道傍人物於火燄中, 履洋銅融鐵, 如蹋濘泥, 生之前路可數十步許, 如砥而無流金烈火, 蓋神力所變爾. 至王城, 四門豁開, 池臺樓觀, 一如人間. 有二美姝, 出拜扶携而入. 王戴通天之冠, 束文玉之帶, 秉珪下階而迎. 生俯伏在地, 不能仰視.
王曰: “土地殊異, 不相統攝, 而識理君子, 豈可以威勢屈其躬也?”
挽袖而登殿上, 別施一床, 卽玉欄金床也. 坐定, 王呼侍者進茶. 生側目視之, 茶則融銅, 果則鐵丸也. 生且驚且懼, 而不能避, 以觀其所爲. 進於前, 則香茗佳果, 馨香芬郁, 薰于一殿.
茶罷, 王語生曰: “士不識此地乎? 所謂炎浮洲也. 宮之北山, 卽沃焦山也. 此洲在天之南, 故曰南炎浮洲, 炎浮者, 炎火赫赫, 常浮大虛, 故稱之云耳. 我名燄摩, 言爲燄所摩也. 爲此土君師, 已萬餘載矣. 壽久而靈, 心之所之, 無不神通, 志之所欲, 無不適意. 蒼頡作字, 送吾民以哭之, 瞿曇成佛, 遣吾徒以護之. 至於三五周孔, 則以道自衛, 吾不能側足於其間也.”
生問曰: “周孔瞿曇, 何如人也?”
王曰: “周孔, 中華文物中之聖也. 瞿曇, 西域姦兇中之聖也. 文物雖明, 人性駁粹, 周孔率之. 姦兇雖昧, 氣有利鈍, 瞿曇警之. 周孔之敎, 以正去邪, 瞿曇之法, 設邪去邪. 以正去邪, 故其言正直, 以邪去邪, 故其言荒誕. 正直故君子易從, 荒誕故小人易信, 其極致, 則皆使君子小人, 終歸於正理, 未嘗惑世誣民, 以異道誤之也.”
生又問曰: “鬼神之說, 乃何?”
王曰: “鬼者, 陰之靈, 神者, 陽之靈, 蓋造化之迹, 而二氣之良能也. 生則曰人物, 死則曰鬼神, 而其理則未嘗異也.”
生曰: “世有祭祀鬼神之禮, 且祭祀之鬼神, 與造化之鬼神, 異乎?”
曰: “不異也. 士豈不見乎? 先儒云: ‘鬼神無形無聲, 然物之終始, 無非陰陽合散之所爲.’ 且祭天地, 所以謹陰陽之造化也. 祀山川, 所以報氣化之升降也. 享祖考, 所以報本, 祀六神, 所以免禍, 皆使人致其敬也, 非有形質以妄加禍福於人間, 特人焄蒿悽愴, 洋洋如在耳. 孔子所謂, 敬鬼神而遠之, 正謂此也.”
生曰: “世有厲氣妖魅, 害人惑物, 此亦當言鬼神乎?”
王曰: “鬼者, 屈也. 神者, 伸也. 屈而伸者, 造化之神也. 屈而不伸者, 乃鬱結之妖也. 合造化, 故與陰陽終始而無跡, 滯鬱結, 故混人物寃懟而有形. 山之妖曰魈, 水之怪曰魊, 水石之怪曰龍罔象, 木石之怪曰夔魍魎, 害物曰厲, 惱物曰魔, 依物曰妖, 惑物曰魅, 皆鬼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 卽神也. 神者, 妙用之謂也, 鬼者, 歸根之謂也. 天人一理, 顯微無間, 歸根曰靜, 復命曰常, 終始造化, 而有不可知其造化之跡, 是卽所謂道也. 故曰: ‘鬼神之德, 其盛矣乎!’”
生又問曰: “僕嘗聞於爲佛者之徒, 有曰: ‘天上有天堂快樂處, 地下有地獄苦楚處, 列冥([名])府十王, 鞠十八獄囚.’ 有諸? 且人死七日之後, 供佛設齋以薦其魂, 祀王燒錢以贖其罪, 姦暴之人, 王可寬宥否?”
王驚愕曰: “是非吾所聞. 古人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闢一闔之謂變. 生生之謂易, 無妄之謂誠.’ 夫如是, 則豈有乾坤之外, 復有乾坤, 天地之外, 更有天地乎? 如王者, 萬民所歸之名也. 三代以上, 億兆之主, 皆曰王, 而無稱異名. 如夫子修春秋, 立百王不易之大法, 尊周室曰天王, 則王者之名, 不可加也. 至秦滅六國一四海, 自以爲德兼三皇, 功高五帝, 乃改王號曰皇帝. 當是時, 僭竊稱之者頗多, 如魏梁荊楚之君, 是已. 自是以後, 王者之名分紛如也, 文武成康之尊號, 已墜地矣. 且流俗無知, 以人情相濫, 不足道. 至於神道則尙嚴, 安有一域之內, 王者如是其多哉? 士豈不聞天無二日國無二王乎? 其語不足信也. 至於設齋薦魂, 祀王燒錢, 吾不覺其所爲也. 士試詳其世俗之矯妄!”
生退席敷袵而陳曰: “世俗當父母死亡七七之日, 若尊若卑, 不顧喪葬之禮, 專以追薦爲務. 富者, 糜費過度, 炫燿人聽, 貧者, 至於賣田貿宅, 貸錢賖穀, 鏤紙爲旛, 剪綵爲花, 招衆